一乐电子

 找回密码
 请使用微信账号登录和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搜索
查看: 4111|回复: 3

科学史上著名公案——牛顿-莱布尼茨之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4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65年夏天,因为英国爆发鼠疫,剑桥大学暂时关闭。刚刚获得学士学位、准备留校任教的牛顿被迫离校到他母亲的农场住了一年多。这一年多被称为“奇迹年”,牛顿对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光学的研究都开始于这个时期。在研究这些问题过程中他发现了他称为“流数术”的微积分。他在1666年写下了一篇关于流数术的短文,之后又写了几篇有关文章。但是这些文章当时都没有公开发表,只是在一些英国科学家中流传。
/ S6 ?4 o; p: z5 v3 G8 x0 V  z    首次发表有关微积分研究论文的是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在1675年已发现了微积分,但是也不急于发表,只是在手稿和通信中提及这些发现。1684年,莱布尼茨正式发表他对微分的发现。两年后,他又发表了有关积分的研究。在瑞士人伯努利兄弟的大力推动下,莱布尼茨的方法很快传遍了欧洲。到1696年时,已有微积分的教科书出版。7 r* z. Q) ~. `
    起初没有人来争夺微积分的发现权。1699年,移居英国的一名瑞士人一方面为了讨好英国人,另一方面由于与莱布尼茨的个人恩怨,指责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是剽窃自牛顿的流数术,但此人并无威望,遭到莱布尼茨的驳斥后,就没了下文。1704年,在其光学著作的附录中,牛顿首次完整地发表了其流数术。当年出现了一篇匿名评论,反过来指责牛顿的流数术是剽窃自莱布尼茨的微积分。
2 t! G5 f, Z& s% `2 A    于是究竟是谁首先发现了微积分,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了。1711年,苏格兰科学家、英国王家学会会员约翰·凯尔在致王家学会书记的信中,指责莱布尼茨剽窃了牛顿的成果,只不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法改头换面。同样身为王家学会会员的莱布尼茨提出抗议,要求王家学会禁止凯尔的诽谤。王家学会组成一个委员会调查此事,在次年发布的调查报告中认定牛顿首先发现了微积分,并谴责莱布尼茨有意隐瞒他知道牛顿的研究工作。此时牛顿是王家学会的会长,虽然在公开的场合假装与这个事件无关,但是这篇调查报告其实是牛顿本人起草的。他还匿名写了一篇攻击莱布尼茨的长篇文章。
9 \; J" Y- j2 B* n% Y, d    当然,争论并未因为这个偏向性极为明显的调查报告的出笼而平息。事实上,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没有人,包括莱布尼茨本人,否认牛顿首先发现了微积分。问题是,莱布尼茨是否独立地发现了微积分?莱布尼茨是否剽窃了牛顿的发现?
5 q# y) S* f" s  p- ^    1673年,在莱布尼茨创建微积分的前夕,他曾访问伦敦。虽然他没有见过牛顿,但是与一些英国数学家见面讨论过数学问题。其中有的数学家的研究与微积分有关,甚至有可能给莱布尼茨看过牛顿的有关手稿。莱布尼茨在临死前承认他看过牛顿的一些手稿,但是又说这些手稿对他没有价值。  H9 R" G' ^  _9 K, g
    此外,莱布尼茨长期与英国王家学会书记、图书馆员通信,从中了解到英国数学研究的进展。1676年,莱布尼茨甚至收到过牛顿的两封信,信中概述了牛顿对无穷级数的研究。虽然这些通信后来被牛顿的支持者用来反对莱布尼茨,但是它们并不含有创建微积分所需要的详细信息。莱布尼茨在创建微积分的过程中究竟受到了英国数学家多大的影响,恐怕没人能说得清。5 F4 t2 X# r' p( [
    后人在莱布尼茨的手稿中发现他曾经抄录牛顿关于流数术的论文的段落,并将其内容改用他发明的微积分符号表示。这个发现似乎对莱布尼茨不利。但是,我们无法确定的是,莱布尼茨是什么时候抄录的?如果是在他创建微积分之前,从某位英国数学家那里看到牛顿的手稿时抄录的,那当然可以做为莱布尼茨剽窃的铁证。但是他也可能是在牛顿在1704年发表该论文时才抄录的,此时他本人的有关论文早已发表多年了。
7 e4 j' u6 o# d# |% p& y    后人通过研究莱布尼茨的手稿还发现,莱布尼茨和牛顿是从不同的思路创建微积分的:牛顿是为解决运动问题,先有导数概念,后有积分概念;莱布尼茨则反过来,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先有积分概念,后有导数概念。牛顿仅仅是把微积分当做物理研究的数学工具,而莱布尼茨则意识到了微积分将会给数学带来一场革命。这些似乎又表明莱布尼茨像他一再声称的那样,是自己独立地创建微积分的。
% Y" a* T4 ?$ A* [, `4 [    即使莱布尼茨不是独立地创建微积分,他也对微积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莱布尼茨对微积分表述得更清楚,采用的符号系统比牛顿的更直观、合理,被普遍采纳沿用至今。因此现在的教科书一般把牛顿和莱布尼茨共同列为微积分的创建者。/ A6 _" t/ S1 \' h& V* {
    实际上,如果这个事件发生在现在的话,莱布尼茨会毫无争议地被视为微积分的创建者,因为现在的学术界遵循的是谁先发表谁就拥有发现权的原则,反对长期对科学发现秘而不宣。至于两人之间私下的恩怨,谁说得清呢?尤其是在有国家荣耀、民族情绪参与其中时,更难以达成共识。牛顿与莱布尼茨之争,演变成了英国科学界与德国科学界、乃至与整个欧洲大陆科学界的对抗。英国数学家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愿接受欧洲大陆数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坚持教授、使用牛顿那套落后的微积分符号和过时的数学观念,使得英国的数学研究停滞了一个多世纪,直到1820年才愿意承认其他国家的数学成果,重新加入国际主流。
1 [$ ~3 Q) ~$ _  P! z; G    牛顿与莱布尼茨之争无损于莱布尼茨的名声,对英国的科学事业却是一场灾难。虽然说“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巴斯德语),但是让民族主义干扰了科学研究,就很容易变成了科学也有国界,被排斥于国际科学界之外,反而妨碍了本国的科学发展。4 O5 D4 h# e+ [3 V4 g6 F: q
2008.4.16.
6 U. s. q0 V& S: K(《经济观察报》2008.4.21)! X; l% G5 q* \" c8 V) W
(XYS20080421)
发表于 2014-5-24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就该是谁先发表谁就拥有发现权的原则。
' ^: R* r  X& u& a1 [( f# m
" V+ C5 G+ r, y: p对于学术、技术问题,研究各种学科的人不可计数,谁没有点心得、经验?对于研究的人,谁不是研究了很多很多年?# S1 ~( i9 Q6 }0 P3 l$ K0 ]
所以,光有私人笔记说明你在研究有个鸟用?拿出成果给世人分享才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正确方法。你再高明研究的再透彻,别人不知道能算是你的研究成果吗?而且对于习惯发表成果的科学家,既然还不敢发表更多的原因应该还是不够完善,研究得还不够完美,别人能够发表出完美的全套理论、成果,当然是先发表的领先一步,成果和名誉当然得归先发表者。
4 R+ p+ w. A, L1 t8 |) z( k6 S4 {! E0 B6 e0 K
所以,以我看来这事本来就“无损于莱布尼茨的名声”,凭什么说牛顿研究过就该是牛顿的成果?( X% g# F: y' t
1 I% s! y1 k1 z)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4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狗狗百里游 于 2014-5-24 23:40 编辑 $ s+ P' [! v4 D1 T; u1 B. c
& J( k9 N" S8 t/ @1 b# {6 ^7 M
经济观察报..........这是娱乐文章还是纪实文章,要发表这种文章要什么资格不?
7 Z! d  Z' J* t
% u+ X7 C8 T- r) s* [/ L反正我印象中不记得是牛顿还是爱迪生,在计算中刻意避免是使用微积分。8 O) D) s7 g5 n- O" D4 c! Z" |
这种东西如果以后发现曹操手稿,说是曹操发现微积分的也行啊。3 C9 G% Y4 g5 I7 Q/ i6 p
就像有些国家挖不出三千年前的文物,是因为人家三千年前已经普及了无线电。. l) }& K) ~/ h) B+ g) Y# f0 u
/ i! d9 D* X6 ]* n* k4 w
4 G: ^- j$ z$ v9 |2 _
附录:我国自主研发出核反应如果不计那个谁谁谁参与过美国的核反应研究小组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5-25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太长,没看完,说说我的观点:
+ v5 m& E6 T7 m( e; B* G  Z) d; q% [如果你没发表,我看不到你的发表,我发表了,那我就有发现权,,谁能证明谁先发现问题,只能是发表。: n3 H  d+ \/ `9 H7 h+ ]
世界上聪明人虽然不多,但也不少,在同一时期不约而同的研究或者思考同一问题是很正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一淘宝店|手机版|商店|一乐电子 ( 粤ICP备09076165号 ) 公安备案粤公网安备 44522102000183号

GMT+8, 2025-8-20 12:04 , Processed in 0.03306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