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电子

一乐电子百科

 找回密码
 请使用微信账号登录和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0834|回复: 60
收起左侧

关于“电子负载”MOS功率管的扩流电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1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要做一些在高温条件(50℃)下,作为“老化电子负载”使用的“小设备”。
鉴于不方便散热,准备采用多个MOS功率管进行扩流,以减少功率管的温升。
在基本上满足技术要求电路要求的条件下,电路不要“太复杂”;
要考虑有“CC/CV”两种(手动)控制方式......
不考虑使用单片机
但是,可不考虑“电路成本”问题。

一般情况下,最简单就是使用多个MOS功率管“直接并接”(共用取样电阻)的运放反馈控制方式电路。
但是,看到两个“相对复杂”的扩流控制电路(如图):
一个,是“电流跟随”控制电路:
恒流负载电路,跟随电路扩流.PNG
一个,是“电流取和”反馈电路:
恒流负载电路,取和反馈扩流.jpg

不知道,有没有对此有所了解和愿意讨论的朋友?
它们的“优缺点”是什么?
......
谢谢先!!!
发表于 2011-10-11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支持
发表于 2011-10-11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一定要顶。。。。最近也在看这方面的资料
发表于 2011-10-11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ayuliang 于 2011-10-11 12:47 编辑

其实关键点就是MOSFET的离散性。
假设MOSFET的一致性是理想的,那么直接并联使用就可以。但实际上同一型号、批号的MOSFET,Vth等参数都会有差别。这也是顶楼的两个图都做了复杂程度不一的的处理,以避免MOSFET的损坏。

先说第二个图,栅极、源极都增加了个电阻,之后进行并联。这种方式使用元件少,但相对来说容易损坏,而且还需要对MOSFET进行匹配。

第一个图是最好的,相同控制电压下,MOSFET的电流只与源极电阻有关,并且均与第一个MOSFET的电流相同。此外,这种方式无需对MOSFET进行匹配测试。元件数量较多,这是不可避免的。俺前段时间给人设计的电路就采用的这种方式,参考的是ST的一篇AN,用MC做过仿真,感觉很理想。

如果冯老需要一个耐用的,俺建议还是采用第一个图的好。毕竟运放也没几个钱,虽说元件多了些,但MOSFET的损坏几率至少会比第二个低一个数量级以上。。

补充一下俺那个设计的结构吧:俺用的是模块化方式,每个MOSFET一个散热片,恒流电路和保护电路都和MOSFET做在了一起,电路板直接贴在了散热片上,并留出个窗口给MOSFET。限于对方要求,电路就不能发了。
发表于 2011-10-11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固定使用,还是用电阻分功耗简单,MOS功耗降低,散热也就好解决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关键点就是MOSFET的离散性。
假设MOSFET的一致性是理想的,那么直接并联使用就可以。但实际上同一型号 ...
huayuliang 发表于 2011-10-11 12:41 [url=https://www.yleee.com.cn/images/common/back.gif]https://www.yleee.com.cn/images/common/back.gif[/url]


谢谢!
的确,复杂有复杂的“道理”!

您能否具体解释一下此“跟随”电路的原理?
我不明白的是:
为什么“后面三个独立的控制电路”,要去“跟随”第一级的电流取样端(U1A_2)?
为什么不可以“四路”都“共同”去接到“设定电流(电压)值”处(U1A_3)

如果,把后面“三个独立控制电路”的同相端,都接到 (U1A_3)处,效果会怎么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1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固定使用,还是用电阻分功耗简单,MOS功耗降低,散热也就好解决了。
benli 发表于 2011-10-11 13:07 [url=https://www.yleee.com.cn/images/common/back.gif]https://www.yleee.com.cn/images/common/back.gif[/url]

“用电阻分功耗简单,MOS功耗降低,散热也就好解决了”——的确如此。

而原则上不考虑“用电阻分功耗”的原因,
是“可能需要”的电流范围,变化比较大。

原来,是准备保留“用电阻分功耗”的接线端子(外接电阻)的,使用者认为不必要?
   
发表于 2011-10-11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眼昏花,水平的限,就帮顶吧
发表于 2011-10-11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无锡风


    从理论上讲,都接到 (U1A_3)处和都接到Q1的源极是没有区别的。但实际上运放还有失调电压的问题,这会导致其它级的电流稍大于第一级。从这一点来看,第一个图这里设计似乎有误。
不过从元件的温度特性上考虑,又有一定的作用,话说俺现在对各个模块之间的温度-电流关系也有些迷糊,暂时也只能做到那个程度了(数学不好,头疼)。

此外还需要注意MOSFET是电压控制型器件,运放的反相输入端到输出端最好是加个几十pF的电容,有利于电路的响应速度。
发表于 2011-10-11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oukefei 于 2011-10-11 13:54 编辑

正确的方法是用同一型号、同一批次MOS管在G(或串接小值电阻)、D极直接并联,S极用等长的导线汇接到一点,利用MOS管正温度特性作补偿,可取得相当完善结果。实际上功率电子产品中大多都是这样做的。多看看大公司产品和电路。

本版积分规则

QQ|一淘宝店|手机版|商店|电子DIY套件|一乐电子 ( 粤ICP备09076165号 ) 公安备案粤公网安备 44522102000183号

GMT+8, 2024-5-29 18:55 , Processed in 0.075804 second(s), 4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