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电子

 找回密码
 请使用微信账号登录和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665|回复: 6

李开复今日正式离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4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凤凰网财经9月4日消息
       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今日正式离职。凤凰网财经独家率先报道这一消息并独家获得了李开复发给的谷歌中国员工的离职信。
       李开复在这封名为《再见,谷歌》的公开信中表示,在过去的四年里,谷歌中国从一个很小的雏形一直慢慢发展壮大,成为了一家平稳,成熟,走上轨道的公司。对于谷歌已经没有遗憾,“人生只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
       他表示,自己有幸看到苹果、微软、谷歌这三个世界一流的公司的成长成功,有幸在美国硅谷和中国的中关村[5.89 3.15%]崛起时,在这两个地方做过最有创意的工作。“我拥有更多的是在科技领域的知识,更了解是企业成功的秘笈。这些职业经验才是我最有价值的资产,我非常希望能够把这些资产传授给中国青年。”
       他透露,自己下一步想用自己的主动性做一个掌控全局的工作。“我已经到了这个人生阶段,再不去做,我真的很怕来不及了。”李开复在信的末尾引用了苹果CEO乔布斯的一段话来激励员工:“最重要的,是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

以下为邮件全文:
李开复
时光荏苒,时光匆匆走过了一个四年,回望过去四年我在谷歌的职业生涯,所有的快乐、成就以及曾经面对的困难与挫折,所有的这一切如同一部电影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闪过。在这离别之际,我不禁百感交集。在这四年时光里,谷歌中国从一个很小的雏形一直慢慢发展壮大,一直到今天,它成为了一家平稳,成熟,走上轨道的公司。
在整整四年的时光里,我努力地把Google“平等、创新、快乐、无畏”的精神带到中国。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是我们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保持着超强的耐心精耕细作。
我们压抑着做更酷、更炫的产品的欲望,努力耕耘最佳中文搜索。今天,谷歌中国的搜索质量已堪称最精确、最完整、最即时。优化中文搜索后,我们又开启了数十个产品,让谷歌中国的版图渐渐清晰。其中谷歌地图、谷歌手机地图、谷歌手机搜索、谷歌翻译都已经达到中国第一。另外,音乐搜索的推出,可以让网民首次享受到正版免费的音乐,创立了全球音乐下载的崭新模式。
特别令我难忘的是我们热爱中国的员工面临雪灾、地震、风灾做出的及时产品和贡献,证实了谷歌中国人爱谷歌也爱中国,证实了谷歌中国人既能创新又有爱心。
当我随意走进咖啡馆,看到年轻人在用谷歌的整合搜索查询信息,用地图查看实时交通流量,在iGoogle上挑选自己喜欢的“皮肤”(计算机界面),或者在用谷歌音乐听正版歌曲时,我都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谷歌是一个伟大又可爱的公司,我非常感谢有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从无到有地打造谷歌中国。在谷歌,我学到太多太多,无论是互联网技术、创新模式、价值观。
对于谷歌,我现在已经没有遗憾,但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我想去弥补它。在过去的20年,我有幸在乔布斯、盖茨、施密特等身边学习成长,我有幸在PC时代历经苹果微软,我有幸在互联网时代历经谷歌,我有幸看到三个世界一流的公司的成长成功,我有幸在美国硅谷和中国的中关村崛起时,在这两个地方做过最有创意的工作。我拥有更多的是在科技领域的知识,更了解是企业成功的秘笈。这些职业经验才是我最有价值的资产,我非常希望能够把这些资产传授给中国青年。
我的下一步就是和中国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术奇迹,我想用自己的主动性做一个掌控全局的工作。我已经到了这个人生阶段,再不去做,我真的很怕来不及了。
所以,尽管加州的山景城再次向我伸出了橄榄枝,希望我再续约四年,但是我却在此刻做出了发自内心的选择,我希望帮助年轻人圆梦的同时也圆自己的创业梦想。
这个周末,我终于能够从业务发展、战略策划、离职宣布、工作交接中松一口气。这个周末,我会把我的思路理顺。下周,我会和大家分享的我的“从心选择”计划。
每当我想到我将迈出的一步,我就会想起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名言:
“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复今日挥别谷歌
     新书曝离职心路历程\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将于今天正式辞职,结束其为期四年的任期。在即将发售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中,李开复在引言部分描绘了自己离职的心路历程。
    以下为该引言全文:

2009年8月5日,美联航UA888次航班缓缓地在加利福尼亚州降落,我又一次来到了这座再熟悉不过的港口城市——旧金山。

我曾经在这里起飞、降落过无数次。现在,眼前的一切如同油画般慢慢展开:阳光一如既往,温暖地照耀着水面,空气里有股微甜的清新味道,远处旧金山湾的海水,灰中微微荡漾着湛蓝,横跨在海面上的那座著名的砖红色大桥,刚毅挺拔,泛着陈旧的岁月光芒。

坐在车子的驾驶座上,我摇下车窗,深深地吸了一口早晨清冽的空气,好像在用心感受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心情。我闭上眼睛,再问自己一遍:“你,准备好了吗?”

“是的,我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作出回答。

我知道,在这里,我将作出又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

尽管前面充满了悬念,但是我依然相信内心的声音。我知道,只有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的选择,才能激发起身体里最大的潜能,拼尽全力向下一个目标靠近。一如过去很多选择曾带给我类似的人生体验。

加入谷歌中国,这是一段无怨无悔的日子。我甚至可以说,这是截止到目前,我职业生涯中最精彩、最具有戏剧性的篇章。之前的离职风波,让我与谷歌中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感觉它更像我的朋友,我的家人,而不是一份单纯的工作,因此,整个过程我都全情投入。

从修改一个搜索结果的微小细节出发,到对公司战略的全盘把握,在整整四年的时光里,我努力地把Google“平等、创新、快乐、无畏”的精神带到中国。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是我们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保持着超强的耐心精耕细作。

从2006年强调专注搜索开始,我压抑着身边跃跃欲试的年轻工程师要做更酷、更炫产品的呼声,同时也把那些“想快赚钱,买流量”的声音屏蔽在我们的世界之外。“解决断网问题、提高搜索质量、让整合搜索呈现得更完美”——这是谷歌中国创立后最专注的事情。

直到今天,谷歌中国的搜索质量已堪称最精确、最完整、最即时。而谷歌整合搜索以及搜索百宝箱的推出,让用户获得了最好的搜索体验。我们的市场份额也从2006年的16.1%提高到2009年的31%。

而一系列产品的上线也让谷歌中国的版图渐渐清晰。谷歌地图、谷歌手机地图、谷歌手机搜索、谷歌翻译在2009年成为中国使用率第一的相关软件。尤其是音乐搜索的推出,可以让网民首次享受到正版免费的音乐,创立了全球音乐下载的崭新模式。

当我随意走进咖啡馆,看到年轻人在用谷歌的整合搜索查询信息,用地图查看实时交通流量,在iGoogle上挑选自己喜欢的“皮肤”(计算机界面),或者在用谷歌音乐听正版歌曲时,我都会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这甚至让我忘记了以前碰到的冤枉和委屈,也让我忘记了险恶的互联网环境中遭遇的挑战和坎坷。这种改变世界的感觉带来了心中的一股暖流,让我再次相信:只有发自内心的选择才能够支撑你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谷歌的这四年对我来说,又是一次飞跃式成长。所有的经验,所有的成败,所有的荣辱换来的承压能力,所有的应对暴风骤雨般危机的能力,已经全部融会贯通在我的血液里。现在,这家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这家依然可爱地坚守自己价值观的公司,它正向我发出新的邀请,邀请我下一个四年继续留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出Google 幕后发生了什么

李开复
中国科技业最富声望的职业经理人突然告别这列他所掌控的豪华列车。幕后发生了什么?

本文全文刊载于下周出版的《环球企业家》杂志(记者 张亮),因为一些原因,我只能先把它的上半部摘出,不过应该已经可以回答大家当下的问题。

进入八月,谷歌中国区的员工们似乎难得见到李开复一面。月初,他飞回了公司在硅谷的总部,向CEO及两名创始人做阶段性述职,到月底,他又要送大女儿赴美读书。外界偶尔洞悉其行迹,倒是通过Twitter——自从六月底正式登录,他已迅速获得三十六万名关注者,在那上面,除了谷歌,他还谈谈美食和自己即将出版的新书。

但无论日常的属下还是网上的拥趸均无从知晓,两趟旅途中,李开复的身份已经悄然改变:8月5日,他正式请求辞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的职务。

过去四年中,中国商界没有谁的离职传闻比李开复的更多,但没有人能够猜到李开复与谷歌的故事将这样划上句号。

二度赴美之前,李开复单独约见了本刊记者,小心翼翼的透露了自己的变化和计划。他一如既往的平静、乐观,但目光肯定。

李开复的选择

自从2005年李开复不无戏剧性的成为了谷歌在中国市场的负责人,外界似乎很容易得出假设,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李才会离开:或者因成绩欠佳而被撤换,或者随宣告失败的谷歌一同离开中国市场。

其实还有第三种可能,即李开复主动选择离开。这当然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选项:充足的去职理由、称心如意的机会,以及恰到好处的时机,三者缺一不可。

人们通常忽略这种可能性,除了认为它太困难,还因为人们近乎本能的怀疑,职业经理人是否还有其它选择?具体到李开复身上,这个曾在微软和谷歌两家科技巨头任副总裁的人,似乎一时间也找不到更好的平台。

但也非常符合人性的,正因为此,李开复不得不思考自己的下一步。比如,要是某一天离开谷歌,他甚至不能直接享受一段假期——这太容易被外界理解为他失业了。

李开复本人说,他开始试探新机会,始于2008年下半年。这得到了知情者的确认。曾任李开复助理、后离职创业Lightinthebox.com的郭去疾回忆,他在更早时对李做出过一些建议,比如在2007年资本市场热络时接下一家美国风险投资公司的中国基金,或者在奥巴马参选之初去助选,或许可以由此转入政界。但李开复均未采纳。

的确,在2008年之前,李分身乏术。他先要解决谷歌在中国的生存问题。

这是个乱麻般纠结的挑战。中国的法律法规约定,只有获得本地ICP牌照,受本地政策管理,谷歌才能在这里经营;美国总部的高层则认为,谷歌在全球都是一家特立独行的公司,不应屈就;李的一些中国同事以及谷歌全球的拥护者们急切期待这家“衔着金匙出生”的公司迅速在中国市场做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而谷歌的对手则如临大敌,不惜代价提高竞争门槛??被卷在漩涡中间的李开复手上的牌并不多,时间更紧。

用了大约两年半的时间,李才逐渐理顺了主要矛盾。他说服总部遵守中国法律,设立本地域名、取得ICP牌照。他构建了一支由年轻工程师构成的团队,先集中改善搜索质量,继而补齐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线,比如地图、输入法,最终启动谷歌音乐这样全球未见的项目。他还以远交近攻的战略,团结了腾讯、新浪、天涯等中国互联网的主流力量,从流量和声势上稳住了谷歌在华的市场份额。

凡此种种,并非多么的灿烂耀眼、开风气之先,但它们行之有效。在此期间,李开复屡屡因为惊喜欠奉而为外界诟病,而一些他全力推进的事务也非总部总能甘之如饴,但他率领其团队在美国文化和中国现实之间打拼出来一个平衡点—不管表面看来怎样和气、收敛,李开复是有其尺度和勇气的。

到了2008年,业界已经默认现实,谷歌成为了外资互联网巨头中唯一在本土化之后依然举足轻重的选手。

两个数字足以说明这点。它的市场份额已经从最低点时仅有16%,到2008年升至25%以上(亦有统计称达到30%)。另一个此前罕为外界所知的数字是谷歌中国的收入:它在2008年达到2亿美元,在2009年更是可能接近4亿美元,后一个数字与2008年百度31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规模已经相去不远。

无论怎么看,李开复显然已经度过了自己最艰难的时光。早在2007年,一名熟悉谷歌总部的人士即对本刊表示:“施密特从来没想过换掉李开复,他更担心开复离开。”而在今年四月,李收到了总部派发的未来四年的期权,据说与他加盟谷歌时的数目相当。换句话说,未来四年李开复完全可以获得千万美元收益。

但到2008年下半年,李开复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可能性了。
在我来到美国之前,我的电子邮箱里已经有一封邮件在等我回复,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表格,那是未来四年公司慷慨发给我的股票数额,数目大得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知道,谷歌总部给了我续约的邀请,我知道,谷歌中国有700位我精心挑选的员工,每位都是精英,也是我的朋友。我知道,谷歌有好多重大的新科技创新,从Android到Chrome到Google Wave,等着我把它们带入中国。

那么今天,我会说不吗?旧金山海湾上空一阵微风吹过,让人头脑非常清醒。我知道自己已经想好了答案!我在车载GPS导航仪上输入了(山景城 露天剧场大道1600号)字样,启动汽车引擎,45分钟之后,就会到达Google那座紫色的大楼。

我的内心又说了一遍:“是的,我真的准备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5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5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卖什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6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有卖M8内阻测试仪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开复“创新工场”选址前谷歌

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日前正式提出离职申请,自主创业,涉足风投,融资8亿,将开办“创新工场”,梦想打造属于自己的“黄埔军校”,在未来五年内投入8亿人民币,帮助中国青年人创业。眼中的李开复,面对一轮又一轮媒体的轰炸之后,接受本刊采访时,已是疲态尽显,但细微处,仍却性格凸现。以下是我记比较深刻的几个小片段:

1、“它有教育的种子在里面,但是它不是教育的事,所以,我必需承认当时我说错了!”发布会后,李开复接受记者专访时很认真的“说明”。而在三年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回答流传已久的“创业”质疑声时,态度坚决地称“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如果说我离开Google会做什么?那我会从事教育,不是从政,也不是创业。”

2、“对不起,今天不回答任何关于Google的问题,可以吗?”9月8日下午,在清华科技园C座一层的小茶馆内,李开复略显疲态。不过,仍希望将媒体和公众的注意引向新公司,与原东家之间,李刻意保持着一段距离。

3、9月4日清晨5时左右,刚从美国办完女儿上学事宜回到大陆的李开复,当看到网络上爆出自己将要今天上午要宣布辞职的消息时,他的焦虑开始了。随后,李当天发给Google中国员工的离职信——《再见,谷歌》被曝光,伴随而来关于他的去向,网络上形成的更多则是一篇篇猜测、揭秘。
李开始在自己刚刚注册的微博上不断更新消息,“请大家不要乱猜测我要做什么。下星期宣布。不是卖关子,是有些细节还没有搞定。给我一点时间和耐心。保证是很酷的。”
9月6日上午,李开复在自己的博客贴出“对媒体几个误解的澄清”,试图扭转这种趋势。他的博客,也是众多关心他的中国青年获悉他近态的主要渠道之一。整个周末,李和自己唯一的创业同事王肇辉都在忙碌的应付着这“提前的泄密”。这打乱了李当初设想的节奏。创办新公司的媒体发布会不得不选择提前。

4、9月7日凌晨6时,召开发布会的前夕,“铁人”李开复再次醒来,在自己的微博客上写下:“我刚睡了一小时起来,今晚共睡了4小时。这就是‘工作20小时的定义’。当然,前阵子最严重的三天几乎没睡。”

2006年刚加入谷歌,李开复因工作兴奋,常常睡不着觉。昨日重现,他明白这次“不是年纪,是激情”。



5、发布会完后当晚,李开复设宴款待郭台铭等贵宾。直到此刻,紧绷着的那根弦稍稍放松,而刚刚过去的4天时间里,李和一同创业的王肇辉肆意宣泄着自己的精力与激情。
此前从事媒体行业的王肇辉和李开复从2005年相识、相知,并成为要好的朋友,随后,李开复在大陆各所高校、以及其他场合的个人演讲,均由王包办。
今年6月的一天,王肇辉突然接到李开复的电话,称自己不打算与Google续约,准备创业,问王,愿不愿意一起来做,“我几乎没有犹豫,当时就给他答复,我非常愿意。”

6、1998年,李开复只身一人前往中关村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2005年,李再次回到中关村,创办了谷歌中国总部。一个人把世界两家最大的IT公司驻华的研究总部设在中关村,“这个意义是历史性的,是杰出的,是不可替代的。”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给予了李开复高度赞扬,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友谊。
李开复告诉记者,发布会前一刻,9月7日早饭时,清华科技园的领导对他伸出了橄榄枝,欢迎创新工场的入驻。
或缘分未尽,或纯属巧合。创新工场正是以前Google中国的办公场所。

7、短短的一月之内,李开复约见了12个投资者,有几位素未谋面。其中的9个投资者快速决定投资“创新工场”,募集到了近8亿人民币。“并不是外界风传的12小时之内,你觉得柳传志会随时接电话的吗?怎么可能。”另外3人则表示需要再考虑,李开复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有时候一个人跟你说考虑,其实就是NO。”

8、“非常幸运的是大部分的创业者都没有办法挑选自己的投资者,而我有这样一个奢侈的空间寻找这样一个豪华团队作为我的投资者。”对于出资人的选择,李开复希望每一个都能切实在战略或者教练成长方面对“创新工场”提供帮助。李开复举例,假如将来有一款未来的手机,硬件是富士康生产,软件可以合作开发,这是最好的战略合作。而虽然“创新工场”跟新东方可能没有太多合作的机会,但是俞敏洪个人的领导魅力能鼓舞“创新工场”的团队。

9、“从人才培养的这个模式来看,它有点像IT界或者科技界的黄埔军校,因为未来这些好的项目、好的团队不断地孕育成熟之后,它们都会成为未来独立的公司。那么它们一个个成长起来,它们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所以有点像黄埔军校的感觉。”王肇辉对将来充满了希冀。

10、不过,创办的第一年,李开复显然需要率先打造好自己的团队,除非等自己腾出手来,有精力的时候才会考虑“带项目的人加入”,“现阶段我只雇人,人可以带着想法进来,来了以后,大家在一个OPEN的环境里,可以把各自的想法拿出来比一比,然后挑选最好的出来。”李开复说,“我会合适的放权,但是最终有意见不同,还是我说了算,如果你觉得游戏规则有问题的话,那你就不要来了。”

11、早在三年前,Google中国成立刚满一年时,Google与中国24所顶尖高校合作,成了24所Google camp,其中一项就是会提供一笔专项资金,供有创意的在校大学生将自己的美好创意付诸实践。虽然,最后创意成功的并不多。

12、李开复说,创新工场每年会补充被5个公司“挖走”的50人,保持110人的规模。同时进行新一轮的创意刷选。周而复始。

13、对“20→10→5→1”的推断,李开复称,这不是自己凭空拍脑袋出来的,是根据过去美国各种高科技公司在良好的风险投资者的照顾下,计算得出的成功率。如果做的更好,回报率就更高。“如果赚了一个Google,就不得了。但那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目标,我当然梦想再造一个Google,但是一个不实际的目标,反而会丧失我们的自信心。”

14、发布会后的当天下午,在同一场地举办了“IT龙门阵特别活动:李开复博客交流会”,前来参加的两三百人中,绝大多数都是在校大学生,活动中不时有人举手提问,“我有一个不错的团队,和一个很好的想法,想加盟‘创新工场’,可以吗?”

15、在许多人眼里,创新工场跟李开复过去的职业经理人工作有很大的不同。但李自己认为,创新、青年和中国仍是其人生的关键词,创新工场正是三者巧妙结合的产物。

16、“每年培训50个人,十年就能培训500人。我们坚信,500人里面,肯定会创造走向世界的了不起的创业者。”李开复对自己未来的事业“野心勃勃”,不过,他也表示,希望能够得到多一点时间和耐心,“我会马不停蹄的去工作,请不要给我一个达不到的期望。”

17、“开复的创新工场其实最重要的产品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人才”, 郭台铭说对老友不吝溢美,认定其正在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跟他的名字一样,在开创一个复兴中华网络科技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一淘宝店|手机版|商店|一乐电子 ( 粤ICP备09076165号 ) 公安备案粤公网安备 44522102000183号

GMT+8, 2025-11-25 04:41 , Processed in 0.03656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