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电子

 找回密码
 请使用微信账号登录和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wangxiaoxiao

清明风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6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土堆是为了好识别,别的意思都是琢磨出来的,话说你们那的墓很原生态,原来所指的死人和活人争地的便是,南方这边都是在山上,后边都要有个围边,如果控制占地面积的话,应该与所有物种和谐相处。。。这几千年下来,即便满满的精华也都变糟粕了,农村城里又怎么样。。。昨天收音机里说墨西哥还是那,那边死了是任务完成的意思,绝对的普大喜奔,中国传统里死了也是进入下个轮回,好人死了下辈子会投胎到更好的人家,这样想想,那些哭的死去活来的,岂不是在告诉旁人说死者是坏蛋?下去受苦不说,下辈子还不知道投个什么胎,中国人就是对凡事都不深究

点评

话说朋友不是福建的吗?我记得福建把婚事叫红的喜事,丧事叫白喜,就是所谓的红白喜事。而且白喜事是大喜,红喜是小喜。某些地方两家同时办大喜事还因为互相抢风头出国争办大戏的事  发表于 2014-4-6 13: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6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wangxiaoxiao 发表于 2014-4-6 11:23
其实是想拍漫山遍野的桃花,结果有点开过了,远看还行,近景看起来不舒服了。回家拍了很多。但突然想看 ...

好漂亮的桃花林,现在都背进离乡的好几年没去扫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6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听说白喜,倒是送葬回来就可以有说有笑,到酒桌上就欢笑一堂了,包括在山上哭得最狠的一些铁哥铁姐们,不过这应该全国都这样吧,总不好意思让亲朋哭丧着脸吃喝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妖刀记 发表于 2014-4-6 20:54
没听说白喜,倒是送葬回来就可以有说有笑,到酒桌上就欢笑一堂了,包括在山上哭得最狠的一些铁哥铁姐们,不 ...

有点道理。那年朋友的母亲过世,我前去吊唁,进灵堂磕头的时候他们都哭的很悲切,磕完了头,二儿子(就是我的朋友)抬起头笑逐颜开的问我“xxx”来了,外边喝茶。他也不守灵了,跑出灵堂到外边跟我们有说有笑。
他是兄弟三个,老大务农,老实巴交,对父母不好不坏-----我的意思是同农村的大多数差不多,老二在外,公认的孝子,不仅父母的吃穿用度全是他承担,而且新鲜的东西、没见过的都买给父母,甚至他的媳妇经常面向我们抱怨。毕竟是工薪家庭,自己也背着房贷。这不容易。
老三是最小(比姐妹们都小),从来不务正业,大家公认的扶不起,整天靠父母帮、而且对母亲经常怒目相向。母亲去世了,实话说,老三看起来最悲痛。老二看起来最无所谓。

所谓孝与不孝,是看生前还是看送葬的时候?谁又说得清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7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不算啥堵了。算快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7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扫墓原先不过是为了缅怀先人,到现在很多地方变成了装逼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7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红白喜事":
一般称呼"髙寿"的先人过世時、办的丧事,才能够称为"白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锡风 发表于 2014-4-7 11:06
关于"红白喜事":
一般称呼"髙寿"的先人过世時、办的丧事,才能够称为"白喜"。

谢谢冯老师。这个我真知道,一般80以后算喜丧,但这个还是有地域特征的。
其实很多事情地域特征很明显。比如我们小小的地级市,我老家所在的县(我在地级市工作,我老家就是本市的一个县):结婚没什么竞争的,中午12点结束就好了,但搬家却竞争激烈,以前都是单位统一建房,那么都是抢在半夜12点刚过。折腾啊。同是本市的其他县都无讲究。农村结婚,伴娘都是男方带去,一般都是小小的女孩子(上小学),这个好像有另一点好处:很多地方闹新房都闹伴娘(新娘是别人的了,有什么可闹得),我们县的这种风俗似乎可避免闹伴娘,一来都是本家的孩子,二来都是小孩,别的县好像伴娘都是女方单位的,都是和新娘差不多大的女孩。结婚折腾伴娘的难免发生。


本市的另一个县,结婚讲究早,一个村有两家结婚的,经常抢在半夜12点,这个县拜年也有半夜12点的风俗。同是本市的其他县都无此问题。


另外一个县,新婚春节走丈人家(岳父岳母家),是在正月初四,同是本市的其他县都正月初二(大概全国都差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风俗,又想起刚到潍坊,感觉我们乡下很多事情跟全国一样或者差不多,到了这个地级市(我们的上级啊),感觉很多怪怪的:
小时候玩的剪子、包袱、锤,记得大学全国各地差不多都这样叫(中央台节目中现在好像叫石头、剪子、布,其实差不多),到了潍坊叫将军宝,感觉怪异。
小时候农村吃的糖粘山楂,北京叫冰糖葫芦的,在农村就叫糖葫芦(早期叫糖石榴,原因是本地把山楂叫小石榴、石榴叫大石榴),到了潍坊叫雪梨膏,听来不知所云。


在农村的时候接触过不少上山下乡的,我们称之为潍县鬼子,感觉很不朴实。这个不说了,到了这儿突出感觉还很多。以前唐爱国、齐立强(好像是)在潍坊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有一个相声叫“潍坊丈母娘“,据说把潍坊丈母娘那种刁难女婿、自私自利的作风表现得淋漓尽致,遗憾的是碰巧没听过,结果网上一直没搜到。我自己的不是潍坊丈母娘,但对所谓的”潍坊丈母娘“却非常了解


谁能搜到这段相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7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所谓的移风易俗,比如烧纸钱改鲜花,鲜花在底下能花吗,既然把钱粮都断了,那整其它的还有鸟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一淘宝店|手机版|商店|一乐电子 ( 粤ICP备09076165号 ) 公安备案粤公网安备 44522102000183号

GMT+8, 2025-8-27 19:47 , Processed in 0.043626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