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电子

 找回密码
 请使用微信账号登录和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232|回复: 15

过年没事,我也写小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4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年2月18日,农历大年三十,带上老婆孩子回兴安老家过年。
    老家所在的村子不大,小时候,全村十几户人家,现在应该也不过二十几户。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名字叫矮石山,应该是得名于村后的一座石山。它小得导航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名字,而隔壁村却可以找到。村里的路基本修好了,水泥的。虽然路比较窄,不好会车,但是比起以前来说,已经很好了,以前开车回家,没有一次不托底的。听父亲说,村里申请了示范村,我不知道是哪一级别的示范村。变化是,有了三盏太阳能路灯,全村的厕所要求改至自己家里,不许像以前那样随意分布在门前屋后。以后还要给村里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加上沿路摆放的“清洁乡村”垃圾桶和墙上的宣传标语,真有点不一样的感觉。
       刚靠近村口的时候,看见几个人在路边烧衣物。虽然都戴着白口罩,但是依稀能认出是村里的一家姓眭的。说到这里我一直有点奇怪电视里那些蒙面人,他们随便带一个面罩就认不出是谁,可我怎么一眼就能认出很多年没见的人呢?这里的习俗烧衣物的话,应该是有人过世了。刚回到家,见到父亲和村里的“么满满”在门口聊天,(满满,我们这对叔叔辈的叫法)。我下车发根烟打个招呼,也听了一下:高头(村上头)眭x德过世了,这大年三十的,去他家的话,晦气。商量先由他们这一辈的做代表去他家打个招呼吧,村里的年轻人肯定不管这些事的。我插嘴问了一句:是什么时候走的?什么病?么满满答道,就今天早上8点吧,好像是胃病。“胃癌”,我父亲插了一句。么满满接着说:血都吐了两大盆,他家里自己人都戴了口罩防传染!听着着实有点恐怖,不过癌症不会传染呀,或许是其他疾病,村里人也没搞清楚吧。我猜想,有可能是鲁迅笔下的“痨病”吧。不管是什么病,口罩+过年,自然不愿意靠近了。听说可能初六出殡,那么这期间村里人还是免不了要去帮忙的。
       免不了要去帮忙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们这里,不管谁家红白喜事,基本上全村男女老幼都会去帮忙的,妇女负责洗碗洗菜、小伙子负责挑水杀猪、几个比较有威信的中年男人成立书司房,负责各项事务的安排指挥等。由于原本村子里人数就不多,所以基本上需要用到全村的人力,于是就出现了全村人在主家帮忙在主家吃饭的情形,持续几天,甚是闹热。以前在乡镇读中学时,几个同学一听到哪里传来唢呐声,半夜就翻学校围墙出去,竖起耳朵寻着唢呐声走,有时候走上几里路才找到。几个同学分散进去,一进去,主家赶忙迎上来给你磕头,我们装模作样的扶起主家,然后各自找个位置坐好,这是闹丧。闹丧有闹丧歌、茶食,半夜饭。闹丧歌即是有些人,主要是一些喜欢唱歌的老人,他们在守丧现场唱闹丧歌,锣鼓喧天,通宵达旦。我听说有些人唱歌上瘾,闹丧唱闹丧歌,结婚唱贺郎歌,总之是唱歌就行,他和我们一样,一听见哪里有唢呐声也会寻过去,我听我妈说外婆村就有这样一个人,有次大冬天的一个人躺在河滩上唱了一晚上,可能是瘾上来了没找到地唱吧,哈哈。茶食和半夜饭是我们几个人去的目的,所谓茶食,就是过世人嫁出去的女儿、侄女,都要来一趟茶食,主要是糖食果品香烟一类的零碎,主持人会宣唱每趟茶食的主人和数量,每宣唱一趟,就由专门负责分发的人给所有在场的分发一份,如此重复,每个在场的人最终都会领到一大包茶食。为了尽量让大家多陪一下过世人,通常茶食发的会比较晚一些,可能会到半夜十二点。因为有些人是通宵在场的,所以在半夜2点左右,会有一顿半夜饭。领完茶食,吃完半夜饭,我们几个同学就打道回府。
       眭姓,发音sui,当地读作“书”,是本村的第二大姓。我们村主姓是尹,也有几家姓眭,还有几家搬迁户,他们的姓就比较杂了。据说,我们的爷爷辈以前居于凤凰,后来发生火灾,于是举家迁到这里了。是哪个凤凰呢?不是湖南的凤凰,应该是桂林全州县的凤凰乡,因为在我几岁的时候,随大人去过凤凰拜山(扫墓),虽然当时太小不记得路是怎么走的,但是从路途的远近来言,应该是全州的凤凰。现在尹姓爷爷辈还在世的只有一位了,奶奶辈的还有两位。眭姓有两大家子,一支是两兄弟一姐姐,姐姐的丈夫也姓尹,具体关系我也不太清楚。另一支就是前面提到的眭x德,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招婿上门的,四兄弟比较强势,曾经就把我一个伯父打得头破血流。说到强势,听说眭x德的父亲更为强势,后来他父亲死后,撑梁柱倒了,他家才蔫了一些。眭x德的父亲如何强势我不知道,因为那是我出生之前的事,只是现在偶尔还听我妈说起一点,其中一件就是关于前面提到的现在还在世两位奶奶中的一位,她是小米媳妇(童养媳),挑水都被禁止从他家门前过,至于更具体的情况我也不太了解,只是偶尔听我妈提到他眭家那时的强势。
       眭家四兄弟不常在村里,老大年纪比较大,他的女儿年龄只比我小几岁,四兄弟里最小的叫老孙,年龄和我相仿,小时候经常一起放牛。为什么叫老孙呢,老孙就是孙悟空,孙悟空什么特征?生事王一个,能把事生到天上去的猴子呗。而现在,我儿子才刚开始上小学,他都当爷爷了,他当年十几岁结婚不够年龄找人开假证明才拿到的结婚证。四兄弟很少在村里,都是在外“发财”,发什么财呢,听人说,反正是不义之财,坑蒙拐骗偷,甚至还提到了贩毒。不过那都是传说,传说归传说,发财可是现实的。在二十几年前,他们就在村里各修了一座平房,但我们那里说的平房不是通常说的那种一层的瓦房,而是钢筋水泥的楼房。不过由于在外发财,基本没住,早就破烂不堪了,我老婆还说怎么连门都没装就停工了,我说,不是门都没有就停工,而是门不见了。他们早就在城里买了不知道多少套房了,不可能再回这山旮旯来住。
       童养媳一般人只在电视里见过,我却有这样一位童养媳奶奶。不过我每次回家都听妈妈说起她现在的可怜。奶奶辈的就剩两位了,另一位的丈夫还健在,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比较孝顺。而这位童养媳奶奶,丈夫前些年已经过世,虽然也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但是三个女儿里,大女儿在另一个县城当教师,虽说不是大富大贵,但听说对其母亲甚是小气,每月50元钱,对于那么大年纪的老人来说,50元能干什么,还不够买几个药片。按我母亲的说法,大女儿已经被村里说得一无是处。二女儿在80年代不顾家人反对,远嫁广东。广东不是有钱人多么,远嫁就远嫁呗,可是听说是嫁到哪个山旮旯,吃饭都只有两餐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是n多年都没回来一次的,前几天还听说她老公在50岁时也已经去世了的,总之一句话,她也没能力管她老娘。三女儿和我年纪相仿,读书时我还和她经常一起结伴去学校的,我叫她娘娘(我们那对长一辈女性的称呼)。听说她嫁了个警察叔叔,但是那叔叔有家庭暴力,经常打得她青一块紫一块的,据说有一次回娘家来我们村里,居然当着娘家人打她,这还了得!可是她却依然选择跟他在一起,被她家里直骂贱。最近听说也已经离婚了,也是个没太多能力管老娘的女儿。两个儿子呢,一个在邻县打工,已经在那里买了房生了根,另一个儿子就是我提到的么满满,住我家对面,听说这个么满满,借口他弟弟在外地不管老娘,他也不管,因此让老娘一个人住在那要倒不倒的泥房里,老人家七八十岁了,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吃,你说生这种儿子再多又有何用呢。不知道这跟他老娘年轻时打瞎了他一只眼有不有关系,听村里说,这小子年少时调皮捣蛋,他老娘气得把手上的一个不知道什么物件扔过去砸他脸上了,结果砸瞎了一只眼。瞎了一只眼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好讨老婆,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他怕姑娘见他眼睛后会不同意,就叫的他叔叔冒充他去相亲的。至于怎么相亲又是怎么娶上门的,细节不表,反正她现在就住在我家对面,我叫她李娘娘,没什么大缺陷,就是人矮。话说矮是可以伴性遗传的,她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女儿个个身高正常,唯独儿子有点侏儒的赶脚。虽然侏是侏儒了点,可也娶到老婆生了子,这让隔壁村有人大呼不公平,说矮石山的小伙子不管条件怎么样,个个都娶到老婆了,而他三个儿子,个个三十多岁了,个个没媳妇儿,什么世道。其实他大儿子原本已经结了婚了的,还有了小孩。由于和儿媳妇闹矛盾,儿媳妇把娘家人叫来一大帮,把他家猪杀来吃了,还打了他一顿,去医院治疗花了三千多。后来他儿媳妇愿意回来,可是他不愿意了,说赔三千再说,结果,就没有结果了。我国目前适龄女性比男性少了5000万,总有5000万男人注定了没有老婆的,看造化吧。
       童养媳奶奶的丈夫,我叫他胡爹爹(我们这叫爷爷为爹爹),也有可能是“福”爹爹,方言的问题,hu、fu不分,就像春晚里的小品:
你是哪里人?
你猜,是H开头的。
是湖南么?
不是。
那是湖北么?
也不是,是hu(福)建!
    胡爹爹给我的印象不多,印象比较深的是他会抓“疡子”,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疡字,实际上就是淋巴炎,淋巴发炎肿一个包,他嘴里念念有词,左抓抓右摸摸,就能把包给抓没了。是不是听起来不科学?我也不知道,反正很多人找他抓疡子的,不收钱,但是要米,一斤米或者半斤米,也不是强制性的,只是传说不给米的话,就不灵了。因此,即使是很亲的亲戚,也是会带上米的。除了这个抓疡子,貌似不科学的我还听说了不少其他的。比如,有个远房亲戚,我叫她八娘娘,她会配癫狗药,就是等同于狂犬疫苗的东西。民间偏方,不可乱信,也不可全不信,我听说的是有狂犬病发作了的她都治好了,但是她答应配药前要先查看症状,她有把握的才会答应,否则,吃了她的药,最后还是发作死了的话,她还不得赔死啊。所以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评价她的偏方,是真的有用,还是只是个骗人的东西?
    还有两个更近的例子,一个是我外公有个偏方,能治鼻血不止。医院奈不何的流鼻血,他的方子能根治。我从小跟在我外公身边读书,那时候有从外地慕名而来治鼻血的,后来还特地上门来感谢。只是我没太想明白的是,如果医院都止不住的鼻血,那他一路流过来不就流死了呀?后来我一想,有可能是医院只是能暂时止住,然后很容易复发吧。我还听外公说过,他想过申请专利(在药物上应该不叫专利吧,专利是我自己随便用的一个词,因为我不记得是什么说法了,可能是药方保护一类的吧)。外公有个同学是广西医科大学的教授,他跟外公说,药这个东西,申请的话,要经过很漫长的临床验证,很费时费钱的,外公只好作罢。正好有一年我有个同事鼻血严重,我就问我外公要了配方,并告诉同事怎么用,并把外公关于用量的嘱咐告知他,记得是说身体好的才能用多少多少量,不然不要超过多少量,听起来感觉作用力很大的样子,最后同事好像害怕就没有服用了。另一个例子,是我弟媳家的药方。药方是他爷爷传下来的,据说他爷爷曾经当过我们县的县长还是副县长,他爷爷还写过诗集,有一年回家还送了我一本,不知道弄哪里去了。他爷爷的方子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几十几百个,可惜的是到了下一代,不会灵活运用,只懂照方抓药。她叔叔现在在县城开了一个中药铺,由于没有医生执照,只是偷偷开点药方吧。她爷爷的药方里,我听过几个,一个是根治冻疮,我是深受冻疮毒害的人,读中学时,两脚肿得跟包子似的,又红又亮,天气一热,奇痒无比。每周末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边烧开水一边烫冻疮,半天下来,脚上的皮就蔫了,然后再去学校冻一脚的冻疮回来,下周再烫。我曾经很好奇为什么有些人不长冻疮的,结论是每个人的毛细血管不一样,有的人容易长冻疮有的人不容易长。可是自从我读大学以后,至今二十多年了,再从未长过冻疮,看来真正的原因还是那些不长冻疮的人是因为还没处于那个环境里罢了。回想读初中的时候,现在想来那条件真的很辛苦,可是那时候一点没觉得。那时候最差的条件应该是缺水了,我们每天早上的锻炼就是全校排队跑步到几里外的一个叫冷水井的地方提一桶水回来交给食堂,可是有些同学就会偷懒,随便找一个粪坑装一桶水就交差了。睡觉基本不洗脚,实在出汗太多鞋里太滑了,就在假山池里洗洗,那个池子是死水池,每天那么多人在里面洗,洗完了脚还是滑的。其次,那时候的天气好像特别冷,我和同学在外面洗个头,刚洗完摸着头发都是硬的,冻上了!我和同学睡觉之前都会在床上用碗烧几张纸烤一下脚才睡,不过还是经常睡到第二天早上脚还是冰凉的。我发明了一种课堂上烤火的绝技,就是在课桌上用自攻螺丝挖一个小孔,往孔里加蜡,课桌下面用火柴点着,然后整个课桌底面就会有一层薄薄的火焰,大如光盘,perfact。
    另一个现在看来比较艰苦的事就是饭菜的问题,首先是菜,那时候我们基本不到食堂买菜,大家都是周末从家里炒一瓶辣椒酱带到学校,每餐的菜就是挖一勺辣椒埋在饭中间热一下当菜,别无其他,一吃就是三年。都说鸡蛋不能隔夜吃,没有肉,我妈就经常给我的辣椒里放两个鸡蛋吃一个星期,吃了三年也没吃出什么毛病。再来说说饭,我们是每月固定每个人交若干斤米给食堂,现在还记得称米的时候,经常有人在桶里放一块大石头上面盖上米拿去称,或者称好了提进去倒的时候趁乱又提出来再称一遍。吃饭的时候,是那种蒸饭,一个四四方方的铝盘,蒸好了后,横三刀竖三刀,切出16块饭,每人一块。那么问题来了,刀法的问题,怎么可能切得一模一样大块,就算刀法精湛切得都一样大,可是有厚有薄呀,而且厚薄经常差异很大。因此每次吃饭最要紧的是抢饭,尼玛,下课马上往食堂冲,是真正的百米冲刺速度,先到先选大块的,后来发展成人还没跑到先扔饭叉,饭叉所落之处,该块饭就是饭叉主人的了。抢到乱的时候,根本不分块了,直接碗扣上去,扣上把碗翻过来就是一满碗了。也有过外围人插不进人群,从下面伸手进去把盘子拉出来扔鱼塘的,大家都别吃了。为此学校想了很多办法,给饭块编号、编号流转等措施,最终都没有很好解决问题,你想,饭不均匀才是问题的本质对不?扯远了,以后再回忆中学里的事吧,还有很多有趣的事,特别是男女之间的事,现在先回到冻疮的问题吧。因为我对冻疮的感受比较深,所以就问弟媳那药方是不是真的能根治冻疮,她说反正她用了后就没再长冻疮了。我有个在湖南的伯父,由于经常晨练造成耳朵长冻疮,所以也抓了几付冻疮药给他,不知道后来还长不长冻疮了。弟媳也说了,也不是每个人都100%有效的。
       我听过的另一个方子是根治胃病。这个说得也是神乎其神的,是我弟说给我听的。他说她的叔叔有次住院(当然他自己的方子不是能治百病的),病房病友是个胃病患者,熟悉了以后,就介绍了胃药给他,过了一段时间,护士来查房,问病友哪去了,答病友吃了别的药已经好完了,他自己出院了。我听说的第三个方子是根治糖尿病,这个打死我也觉得不科学,根治糖尿病?不科学呀!世界医学难题呀!
       我家对面还有一家,姓什么的我不知道。什么,住我家对面我却不知道她姓什么?不要着急,听我慢慢说来。村里有个奶奶辈的,那时候我们叫她姑奶奶,既然叫姑奶奶,我猜想她应该也是招婿上门的吧,丈夫好像姓眭。从前面一直看下来的,可以看出尹眭两家的交叉蛮复杂的。姑奶奶的后代是谁我不大清楚……你不要骂我,我从小在外求学,7岁就跟着我外公读书,仅假期回去。有个叫二哥伯伯的,我想应该是她儿子吧,可是她这个儿子也是去别村上门的,二哥伯伯好像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分别叫金花和银花,儿子叫和平,和平从小跟他父亲生活在别村,两个女儿又从小生活在我们村。小女儿金花嫁到了别地,大女儿银花招婿上门,住我家对面。如此算来,银花应该也是姓尹还是眭呢?我记得她好像是姓眭。至于为什么反过来大女儿叫银花小女儿叫金花,那我也不清楚了。银花姐姐的丈夫姓蒋,按辈分他应该是和我同辈,但是从年龄和在村里的地位来看,他基本相当于父辈。村里面的事情主要就是靠我爸、他、还有眭家第一分支里的眭x兴几个人当头。这几年为了村里土地的事,天天打官司,从县里打到市里,还要打到北京去。我妈说这几年光是打官司去了,农活都没做好,我爸是要经常去跑的了,有时候还要求全村每家全家人一起去。有人都埋怨我在外面工作几十年,怎么都不认识个当官的,这样打起官司来早就赢了……关于土地官司的事,说起来很复杂,我也只是了解一点点。我当初最早听到这个事是因为伯母的墓地问题,伯母的墓地选在她自己家里的一块菜地里,那块地我从记事起就一直是她家的,隔壁有块地是我家的,不知道多少年我在那地锄红薯锄得腰都直不起,包括我们两家红薯地在内的一大片土地,怎么一下成了另外一个村子的了。那个村子又正好是我伯母的娘家村子。所以当初我伯母下葬的时候,还因为这墓地的问题有过言论,我堂弟的舅舅还来说,他们村里说了,葬人可以,但不许种地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地的问题这么久都没个结论,说能查到几十年前地界文书档案,从那时候起就属于我们村的。
       城里生活的人,也不要以为农村的人都是多么淳朴善良,其实不尽是的。当然,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用什么词来形容好呢,小市民思想?最近大衣哥新闻里提到的,村里人见大衣哥红了,就要求大衣哥给他们每人买辆汽车再发1万元钱,这就是其中的一些农村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见不得别人好。银花姐姐是村干部,不是自然村的村干部,是行政村干部,自然村的村干部我们那是没人愿意当的,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耽误你做农活,好像是轮着当村长的,我爸就当过。当初我爸也想去当她这个村干部的,我爸有个要好的朋友在村委里,我姨父在镇政府里,最后都没当上,被她挤下来了,据说是因为她是党员而我爸不是。“小市民”在她身上是得到了较好体现的那类人。现在提到打老虎打苍蝇,不少人就喊村干部一级尤甚,冯巩说过,别把村长不当干部。

发表于 2015-2-24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格式根本没法看,所以我没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18: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没看,直接说中心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东北大炕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19: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一半,竟然是流水帐,完全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4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眼好眼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4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只能玩玩烙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5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你忘了最重要的东西了——书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居然看完了。
回忆录的性质,还是挺有意思的。
另外,楼主能否把治冻疮的方子发一下,女朋友的手年年冻,想试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25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让人可以了解你那里的一些风土人情。
结尾的总结也很到位,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一淘宝店|手机版|商店|一乐电子 ( 粤ICP备09076165号 ) 公安备案粤公网安备 44522102000183号

GMT+8, 2025-11-25 06:52 , Processed in 0.04203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