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乐电子

 找回密码
 请使用微信账号登录和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楼主: fat

大家猜猜这东东是干啥用嘀?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4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我的理解,发生装置应该是这样的:
双铜片都是网状或条状(边缘放电),中间两面是电介质,空气在电介质中间通过,(不接触电极),通以高频电流,产生臭氧。但我自己的理解和事实肯定不一样。所以想问fat兄,你在载玻片两面贴了铜箔,用两片这个做电极还是一片?每片的两面是否导通?能否配个照片我参考一下?虽然商品的很便宜,但我没有,见过商品的就能知道准确结构了,您的那几篇文章看不出现在的样子怎样更好。
另外,你说的气味不同,有没有可能电压太高、出现没出现拉弧现象?这个要求无声放电----如果空气被击穿导电,则能产生NO,进一步氧化成的二氧化氮是有味的。当然也有毒


我理解的图片:
www.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4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就是不了解一个电极栅条状、一个面状好呢还是两个都是栅条状好呢?有没有哪位朋友有,拍个照片大家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5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铜在高压电离后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6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老师,我做的就是象顶楼那样,一片载玻片,两面分别贴上铜箔(考虑到会跳火,所以贴铜箔时不贴到边,上、下两层也不贴到尽头) ,然后上、下两层铜箔分别引线接到高压发生器上。高压发生器用的是跟15楼资料相似的电路,用可控硅放电的那种。也就是说,电极只有一片(当然也可以几片并联使用,以加大放电面积)。

下面我上几张手头的商品臭氧发生器图片,方便说明问题。

PICT0277.JPG
这个是成品的消毒柜里用的臭氧发生器,左边是放电部分,右边的小黑盒子是高压发生器。

PICT0278.JPG
上面一图左边的放电头里拆出的放电管,这种是管状的,N年前从中山达华也买过,就是一根玻璃管中间安装了一根金属丝(材质不清楚),外面是铝合金的网。

PICT0279.JPG

把外面套的铝合金网拆下,看得更清楚。

我手上还有一种成品的放电片,是从坛里妖刀(西岸)那买的,生产厂家是西安普瑞电子,厂家网址:http://www.pree.com.cn/ozone/o3_cn.htm,手册的地址:http://www.pree.com.cn/ozone/pree03_cn.pdf,实物见下图

PICT0280.JPG

PICT0281.JPG

从结构看,就是一片绝缘的陶瓷片,两面分别沉积上导电层作为电极,我上面做的放电片也是参考这个和15楼资料中的说明做的。
小黑盒子拆开,里面的高压发生器是这样的

高压发生器

高压发生器


从电路看就是这种:
简易超高压发生器.png

实际上,无论我用成品的放电管、放电片还是自制的,都不能做到“无声放电”,放电时都是“啪啪。。。。”不停,不知有声或无声放电,除了噪音外,对反应的产物是否会有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6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fat。单从图片看,似乎还不如我31楼说的 。关键是好的介质最好是石英。看来不方便获得。那个管状的很好理解,那些片装的,两极之间产生电晕,但两极之间并没有空气,只在周边有空气,换句话说,只在边缘上产生。这样的话“片式的臭氧发生器效率比管式的效率高”就似乎没有意义了。“不能做到无声放电、放电时都是、啪啪不停”,说明空气被击穿,电压过高,此时必有NO产生。
能否请fat兄介绍下两极间距离与电压大约关系?想设计一个多层的----电子方面我不行,但多层的这个放电片应该能想到办法。只是不知道除石英外还有没有别的不导电、耐高压高温、热膨胀系数小的介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6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fat。单从图片看,似乎还不如我31楼说的 。关键是好的介质最好是石英。看来不方便获得。那个管状的很好 ...
wangxiaoxiao 发表于 2011-10-16 13:43


高老师客气了。载玻片是玻璃的,玻璃的主要成份就是石英吧 片状的产生效率比管式高,我是从一些资料上看来的,就目前试验看来(主要靠鼻子闻臭氧的“鱼腥味”),对同一个高压电源,似乎管式的味道要比片式的浓,而片式的似乎还夹杂了别的味道(不知是否就是NO,怪味还挺浓的,不论是我自制的还是成品那片,味道都是这样,应该可排除是铜箔背胶受热的气味)。至于电压过高,这个似乎也没什么好办法,那个升压线圈太强了,两极距离和电压的关系也没办法测,因为俺的表没有测高压的表笔。高老师的设计,能否画个简图我试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6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来惭愧。我经常好(\四声,我们这儿的发音)有空想。只是设想。31楼的图:介质用瓷片,关键是导体:单面都是用铜丝编制的铜网最好,边沿圆润光滑,不容易出现尖端放电,但这样的铜网不好做,可否用大面积铜片直接处理?两面如果都用铜网,应该距离近些;如果距离较远或者电压较高,似乎还是应该都用栅网较好而且我觉得两极方向交错好些。但我没有查到资料,不知设想是否合适。
载玻片是玻璃的,玻璃的主要成份就是二氧化硅、硅酸钙、硅酸钠的复合物,化学性质差距不大,但物理性质却大有不同。玻璃的热膨胀系数很大,给一个玻璃杯子加热,扔到冷水中就会炸裂;同样的实验石英就不会。玻璃没有固定熔点普通玻璃加热到300度左右就开始变软----温度升高流动性增强---最终变成纯液体,这叫做有很大的熔程。相当于熔点很低;但石英熔点很高,一般不会熔化。看似二者相近,实则千差万别。我没用过载玻片,不知质量如何,化学用的玻璃,理论上都是优质的(可能事实不是如此),好的玻璃应该最后用钾盐处理,让半径较大的钾离子在表面部分代替半径较小的钠离子,降低表面离子空隙;并通过升温、骤然降温的处理办法降低玻璃的内应力。说归说,我觉得以现有价格,恐怕没做这种处理。
说到气味,好的臭氧发生器应该是无声放电,我本来觉得商品的质量应该充分考虑效率、气体纯度,应该比教学的样品好,但现在感觉并非这样。你所说的气味,恐怕还不止是NO,会不会是放电打火导致某些别的物质有轻微烧焦现象?拿一块覆铜板烧一下,看看气味是否接近?我怀疑是类似于覆铜板基板烧焦的气味(虽然你没用覆铜板,但这种气味确实如跗骨之蛆,到处都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6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来惭愧。我经常好(\四声,我们这儿的发音)有空想。只是设想。31楼的图:介质用瓷片,关键是导体:单面都是 ...
wangxiaoxiao 发表于 2011-10-16 21:48



铜网倒不是问题,我手上也有,但如何固定它是个大问题。请您看我上面发的那个成品的陶瓷放电片,陶瓷的膨胀系数、导热性能方面可能要优于玻璃(因为厂家选择陶瓷)。至于气味,个人印象中,中学化学实验时硝酸的气味有点类似,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是氮化物的味道,而且在使用那片成品的陶瓷放电片时,同样也有这种气味,所以我觉得应该不是我DIY的放电片的问题。说到无声放电,我有一把电蚊拍因为网间距离小而我又把电压改得太高了,所以一到潮湿天气,按下开关就能闻到比较“纯正”的鱼腥味,此时是“无声放电”的。以这种气味为“标准”的话,那个成品的消毒柜臭氧发生器的味道更接近于无声放电的,而自己DIY的放电片就有“异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6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铜网不能用那种密植铜网,应该保持有足够的稀疏度。负责互相干扰不容易产生电晕。一般每条铜线之间似乎应该保留1.5mm以上距离。电压越高,阴阳极间距离越远,铜网应该越稀疏。
34楼最后边的图片,实物和线路不一样啊。实物中的四个IN4007,原理图上没有。原理图上的双向可控硅就是实物图中黑乎乎半圆形的东西吗?6A600V,似乎不到。这个简单的原理图,是否提高双向可控硅功率、C1的容量,就可以提高高压端的电流值?R的阻值是否也要减小?那个超高压变压器过于简陋,怎样可以搞得更好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8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铜网不能用那种密植铜网,应该保持有足够的稀疏度。负责互相干扰不容易产生电晕。一般每条铜线之间似乎应该 ...
wangxiaoxiao 发表于 2011-10-16 23:19


放电击穿间距要看介质,根据网上的说法,一般空气中按1KV/3mm估算。上面那个电路用的是双向可控硅,我手上这个实物可能用的是单向可控硅,因为实物的PCB上有绝缘胶封着,而且胶非常硬,估计完好剥开的可能性很小,没办法抄板了。如果用单向可控硅的话,电路类似于下面这个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原理和用双向可控硅的基本一样的,整流后给电容充电,电容两端电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压的电阻上电压达到可控硅的触发电压,可控硅导通放电,变压器次级感应出高压。这种电路的好处是简单,缺点是放电频率不会太高,对于产生臭氧可能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一淘宝店|手机版|商店|一乐电子 ( 粤ICP备09076165号 ) 公安备案粤公网安备 44522102000183号

GMT+8, 2025-9-14 18:59 , Processed in 0.041105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